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图片
图片
1、村
“村”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东汉中后期,在此之前类似村的聚落多称为“庐”(临时居所)或“聚”(自然聚居地);到南北朝时期,“村”这一名称开始被普及;唐代时将“村”纳为基层行政单位,并规定所有野外聚落均统称“村”;直至今天,“村”仍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元被广泛应用,如“行政村”、“自然村”。
图片
2、庄
“庄”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,本义为“草木茂盛”,但同时也引申出“庄重”、“严肃”之意;至魏晋时期,“庄”逐渐成为大型田舍或私家庄园的代称;唐宋时,“庄”被广泛代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聚居单元,并成为同“村”并行的常用聚落单位,如唐代曾推行过“庄田制”,就将部分兵营改造为“屯田庄”;到明清时,皇室占有的土地被称为“皇庄”,官府管理的土地则设有“官庄”,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出现商业上的衍生地名,如布庄、钱庄等。
图片
3、屯
“屯”字始见于甲骨文,本义为形容“草木破土而出时的艰难”,后引申为积蓄、聚集之意;两汉魏晋时,“屯”通常指军队驻扎的营垒,曹操曾推行“屯田制”,调集军人和移民去开垦荒地,逐渐形成了“军屯”、“民屯”;至明清,“屯”成为基本生产单元,通常前面加垦区序号、姓氏、职业等来命名,如东三屯、李家屯、铁匠屯等等。
图片
4、寨
“寨”最早的含义为木制或土石构造的防御工事,后一度衍生为军营的别称;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多动荡,民间为防范流寇、乱兵侵扰,多组建防御性的聚落,这些被统称为“寨”;至唐宋时,“寨”成为基层防御单位,与“村”、“庄”等并行使用;明清两代,朝廷在西南推行“寨堡”管理体系,驿站附近均筑寨屯兵,这使得“寨”这一聚落名在西南各省变的非常普遍。
图片
5、营
“营”普及于汉代,当时特指构筑着壕沟、栅栏等防御工事的封闭式军队驻所与据点;辽金时期,则在边疆地区设“营”用来屯兵作御边之用;到了明代,为拱卫京师,北京附近多设有“营”这一屯兵场所,这些聚落多以长官的姓氏职务命名,如霍指挥营、孙指挥营等,到了后来逐渐将职务拿掉,演变成了霍营、孙营等地名。
图片
6、堡
“堡”本义为军事防御阵地中用土石、木桩等构筑的人造制高点,如北宋和西夏对峙时,双方在边境大规模修筑堡寨,明代为抵御蒙古骑兵的南下,朝廷曾沿边修筑“58堡和109墩”;在漫长的历史中,“堡”也衍生出多种读音并带有不同的含义,而今天常被用作地名的读音有两种,一种为“bǔ”,原指带有城墙的集镇,如马家堡、吴堡等,另一种则读“pù”,最初通“铺”,多指驿站周边的聚落,常用地名如十里堡、五里堡等。
图片
7、坝
“坝”这一聚落名称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含义;在西南地区,“坝”通常指山间的小平地或河谷中宜居的平坦地带,如平原或平地会被称作“坝子”,一片田地被称为“一坝好田”等;到了北方,“坝”则通常指地形突变的阶梯型高地,譬如高原与平原交接处的陡升地带,常见的有张家口市以阴山山脉为界分为坝上和坝下,内蒙古有塞罕坝等;而在我国江淮和东南地区,“坝”则多指梯田或防水、蓄水的水利工程,如积水坝、下路坝、后坝等。
图片
8、冲
“冲”这一聚落名常见于我国淮河以南的中部、南部和西南部各省,南方各省中的“冲”多指被群山环绕的小盆地或小平地,常用于小山村,如韶山冲、赤岗冲、九尾冲、李子冲等;而到了河南省南部与湖北省北部对“冲”这一地名的理解则兼具关隘(要冲)和耕作的双重功能,起名也多冠以姓氏,如孙冲、秦冲、申冲等。
图片
9、圩
“圩”为多音字,一读“wéi”,指防水护田的堤岸,江淮中下游地区使用较广泛,常见地名有刘家圩、徐圩等;二读“xū”,多指集市,珠江流域常见此地名,如九圩等;三读“yú”,指被土石、荆棘等防御工事加固过的村落,如陈登科曾在其作品《赤龙与丹凤》中写到“我头庄长短几十支枪,都部署于圩上”。
图片
10、沟
“沟”本义为山谷、临河地带的狭窄水道,这种地势方便取水,同时沟边多伴有平整的低洼地块,因此“沟”很容易成为人群的聚落所在,而以“沟”为名的村落和城镇也是遍布全国,如门头沟、水磨沟、双沟等。
图片
11、坑
“坑”字地名多见于我国东南和广东地区,其在东南方言中意为溪涧或山谷,在闽北、浙南、浙西、粤北、粤东等东南、华南山地丘陵地区,“坑”字聚落名最为常见,较著名的有田螺坑、杨梅坑、黄坑等。
图片
12、箐
在彝语、布依语和西南方言中常将植被茂密、地形封闭的山谷称作“箐”,其作为聚落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滇、黔、川、渝等省市,尤其多见于少数民族聚居区,较出名的有香水箐、火夹箐、龙潭箐、龙家箐等。
图片
13、厝
“厝”原义为磨刀石,在福建、台湾、广东潮汕等闽语区,“厝”则代指房屋或家,如闽南语中的阮厝(我家)、厝边(邻居),靠近山崖的房屋则被称为山厝,石头房子被称为石厝等等;在闽南,“姓氏+厝”组成的地名占比很高,如泉州的苏厝、厦门的曾厝垵、潮州的赖厝等;据统计,仅福建一省“厝”字地名就有6200余处。
图片
14、湾
“湾”指河流弯曲处或陆地凹入湖泊、海洋内的区域;河湾或海湾在停放船只、取水和捕捞鱼类等方面相对便利,因此常被人作为聚居区安家定居;“湾”作为聚落名在全国除青藏两省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,属于中国地名中的“高频词”。
图片
15、店
“店”是国内较为多见的聚落名,它一般来源于当地极有代表性的店铺,店铺前往往加姓氏、房屋构造、经营范围等,如张店、武店、吴店、瓦房店、火烧店;另有一种是由驿站或某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发展而成的聚落,如驻马店、横店等。
图片
16、屋
“屋”本义是房屋或小型建筑,古代时的“屋”为最小的生产生活单元,而作为聚落“屋”则常被扩展和衍生至“屋群”或“屋围”;北方地区较少将“屋”用作地名,国内该类聚落名使用频次较多的是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、闽粤赣交界处的客家地区以及两广的部分地区。
图片
17、墩
“墩”本义为土堆或高地,居住在低洼地内的先民们,往往在沼泽、洼地内垫土用来规避水患,人多了则逐渐形成了一个个聚落,如武汉市就有很多“墩”,如唐家墩、王家墩等,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则有“无墩不成市”的说法;而另一种“墩”则是由古代军事设施(烽火台、点将台等)转化而来,如浙江的纪目墩、江苏的墩头等。
图片
18、坪
“坪”一般指山区或丘陵区之中地势较高的平地,山地丘陵地带耕地相对匮乏,“坪”因此就成为理想的耕作区,同时“坪”往往所处的地势较高,可以规避水患,时间久了“坪”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个聚落;出现此类聚落名频次较高的地区主要为重庆、湖南、贵州、湖北、甘肃、陕西等多山地和丘壑的省份。
图片
19、里
“里”的本义即“人群聚居的地方”;秦汉时期,“里”为基层行政单位,所谓“五家为邻、五邻为里”,后逐渐演变成对传统聚居区的一种通称。“里”这一地名目前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,且经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,如郑州的启明里、晴川里,北京的辛安里、安华里,南京的仁寿里、同善里等。
图片
20、涌
“涌”本义为向上喷的水流,形容泉水或激流的喷薄之态,但放在地名中,“涌”则通常被读作“chōng”,这里的“涌”通常指河汊或小河沟,多在河道交错和分流处出现;“涌”这一地名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被广泛使用,如广州的棠涌、东莞的麻涌、深圳的葵涌、佛山的官山涌等等,据统计,广东省带“涌”的地名有多达2500余处。此外,青海省也是“涌”的主要使用省份,“涌”在蒙语、古羌语中意为湖泊,青海湖泊众多,很多都用“涌”(诺尔)来命名,湖泊周边牧草丰美的优质牧场也多使用这一地名,如赛日涌(赛日诺尔)、察汗涌、莫合涌;又如著名的纳木错,蒙语中被称作“腾格里诺尔”,在很多文献中则被转写为“腾格里涌”。
图片
21、浜
“浜”本义指断头的小河或小沟渠,明代的《俗呼小录》将“浜”释为“绝潢断港谓之浜”,清代魏源在其所著水利文献中将“浜”、“泾”、“溇”并在一处,共纳为江南地区的小型水网单元,在江浙沪一带的吴语区,“浜”则特指小村落边的河沟。“浜”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,如上海的沙家浜、野马浜,常州的乌衣浜,杭州的韩浜,绍兴的杨浜等。
图片
22、郢
“郢”字最早见于西周的楚地,义为“王指定的都城”或“王国所在的城市”,而楚国自西周开始不论都城迁到何处,一律称“郢都”;此外,历代楚王所居住的行宫也称“郢”,楚王出城游幸至某地,这个地方也可称为“郢”,这些都体现了楚人已将“郢”变为了一个政治符号而非单一地名来使用。楚国灭亡后,“郢”并没有随之消亡,而是作为一个个地名符号被保留下来;今天,全国“郢”字地名最多的省份为安徽省,此外与其相邻的河南省南阳市、江苏省淮安市一带也有较多“郢”字地名;据统计,安徽全省的“郢”字地名有7000余处。
图片
23、嘎查
“嘎查”为蒙古语的“村落”或“社区”,是蒙古族聚居区内最小的行政单元和基层自治组织;历史上,“嘎查”源于蒙古族的会盟制度,清代时蒙古各部被划为若干个“旗”,“旗”下设“苏木”(相当于乡镇),“苏木”之下则为“嘎查”;直到今天,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中,“嘎查”仍与行政村相平级。
图片
24、买里斯
“买里斯”是维吾尔语中的“村庄”或“聚居地”,此类聚落名主要分布于南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周边各市,如喀什、阿克苏、和田等,其作为地名通常以特征词+买里斯的形式出现,如叶坎买里斯村,“叶坎”是维语“莎车人”的音译,即“莎车人的村落”;兰干买里斯村,“兰干”为维语中的“驿站”,翻译过来即“驿站村”。
图片
25、畈
“畈”在汉语中本义为“成片的田地”,尤其指平坦且开阔的农耕区域,此类群落名多见于长江中下游沿岸,处在河谷、盆地、平原周边的村落,通常以田地主人的姓氏、家族+“畈”或以地理位置、当地地标景物+“畈”的形式出现,如尹家畈、沈家畈、八里畈、花园畈等。
图片
26、峪
“峪”在汉语中的本义为山谷或峡谷间的入口地带,特指两山夹持下的小块平地,此类区域地势平坦且占据险要,易成为农耕区或军队的戍守之所,从而演变为一个个群落。“峪”多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秦岭、太行山、燕山、沂蒙山等山区,较著名的有朱家峪、慕田峪、西豹峪、飞狐峪等。
图片
27、埭
“埭”汉语中义为拦潮的土坝或堰坝,是土石结构的小型水利设施,其功能为拦截河水、调节水位和蓄水灌溉农田,后逐渐演化成群落名;此类群落名多见于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福建等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,常以前缀姓氏的形式出现,如钟埭、黄埭、陈埭等。
图片
28、舍
“舍”本义指供人暂时居住的简易房屋,后泛指聚居点或村落,如田舍、村舍等。含“舍”的地名在全国各地均有零星分布,苏、浙、赣三省则有较多此类地名,如河北省的大安舍、小安舍,江苏省的张家舍、刘家舍等;还有部分“舍”在方言中逐渐演化为“厝”或“厦”等地名。
图片
29、寮
“寮”本义指茅草或竹子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,东汉时对“寮”的记录为“打通房内隔断的长屋”,多用来集体居住、劳作,如田寮、茶寮、船寮等。“寮”这一群落名最早由中原移民带到南方,常以姓氏或地理特征+“寮”的形式呈现,后由早期的工棚、农棚逐渐演变成村落,如方屋寮、漳州寮、蔡寮、风寮等,目前此类群落名多分布于闽、浙、台和两广一带。
图片
30、垟
“垟”为方言地名,本义为“田地”,其广泛分布于浙江南部的温州、台州、丽水一带;明代之前,相关史料中没有“垟”这一群落名的记载,但自明清两代开始逐渐在浙江沿海一带普及;今天在浙南,特别是温州、台州两地存在着大量的“垟”字地名,如盐盆田垟、朱家垟、江南垟、汤鉴垟、林垟、三垟等等。“垟”既是浙南文化和其方言的一种传承和体现,同时也是东南沿海地区围海造田伟大工程的见证者。
图片
31、点
“点”在汉语中所含的意思极为宽泛,其释义多达20余种,其中用在聚落名或地名中,往往代表的是“居民点”、“据点”等小型的民用或军用群居单元。古代时曾与“村”、“庄”等并行,为较常见的基层群落单位,但后来逐渐演化为其他的替代性地名;目前“点”字地名仍分布广泛,全国各省份均有零星存在,如十里点、望江点等。
图片
32、巷
“巷”本义为“里”中分布的狭窄小道,多见于民居之间,此群落名出现的历史十分久远,最早现于《诗经》等典籍中,现分布十分广泛,主要分布地为江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;“巷”作为群落名常以姓氏、官职、功名、职业等+“巷”的形式出现,如黄巷、曹家巷、状元巷、郎官巷、铁匠巷等。
图片
33、岙
“岙”源自吴语,特指三面环山、一面开口的半封闭盆地,其前身为繁体字“嶴”,在上世纪中叶的文字改造中被简化;“岙”字群落名常见于浙江、福建两省的沿海或岛屿地区,常见地名有北岙、薛岙、花岙岛、兴岙等。据统计,全国共有约6500个“岙”字地名,其中仅浙江省就占了约6000个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